每周分享第4期

Facebook 工作体验小记(一)
头一个月,我觉得我可能这辈子都无法适应这种语速了,怎么可以连读和吞音到这种程度,结果一个月后就没事了。刚开始听,明明都是学过的单词,听起来就是似曾相识又不明其意,时间一久,也没有刻意去重新学,突然就能听懂了,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眼镜片上的雾气突然被擦干净一样,峰回路转,整个世界豁然开朗。

取消新马高铁,重启中资项目谈判,马哈蒂尔意欲何为?
而对于中方企业接下来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梁海明和冯达旋都认为,此次马来西亚政党轮替导致的变动可被视作是一次非常及时的“警醒”。梁海明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减少盲目跟从投资所在国政府的指挥棒。梁海明还进一步提醒,有的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的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常常“急于求成”,把外资企业当“冤大头”,“中国企业(若投资)一定要在商言商,不要在所在国政府的小恩小惠下匆忙上马项目” 。而冯达旋则补充认为,过去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认为和当地政府、大企业搞好关系即可,较少主动融入当地社会进行人文交流,对当地非华人群体的了解和重视度都不够。“中国企业除了参与该国政府的项目之外,也要考虑更"接地气",更多与当地中小企业合作。只有逐渐为投资所在国的民众所接受、认同,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得更顺利、更快。”他说道。

亚洲金融危机2.0?中国西南方向政治变动,或将引发国际战略转移!
严重的债务问题
国际贸易摩擦
民粹主义盛行

空巢危机: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
但,孩子们并不能理解我们。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钱请保姆。他们不知道,即使舍得花大价钱请了保姆,也依然换不来等值的服务。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以前我可能觉得,他们用不着回来,回来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事实,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孩子们难以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是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孩子们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就回北京了。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中美贸易摩擦面临两难:中国的产业政策如果搞对了,欧美企业没有好的结果;如果搞错了,欧美企业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开放的准确含义,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打开大门,将中国的经济毫不犹豫地加速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之中,这是中国的开放。
美国国家利益的第一个层面,是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在全球范围之内对此进行推广。第二个层面,是保证美国在核心技术和军事能力上拥有领先、甚至是压倒性的优势。第三个层面,是让美国的商人在全球范围之内能够自由地做生意,确保商人能够受到其他国家公正的对待,保障其利益能够受到充分的保护。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WTO是围绕自由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规则,中国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这两种制度的运转是不一样的,而且相互之间是不兼容的。
总结来说,美国国内有三种政治力量,在反对中国这个层面上有高度共识。第一股力量是美国战略思想界,他认为中国的意识形态与美国背向而行,以前的对华政策是失败的。第二股力量是锈带地区的产业工人,他认为中国加入全球经济体系后,承接了大量制造业工作,导致他们失业。第三股是美国的工商界,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对他们构成了不公平的竞争,侵蚀了他的利益。

TED 休假的力量
工作的三个层次:工作,事业,内心的召唤
想要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的捷径是找做过这件事情的人来聊聊天。
不断的休息、反思,让我重新爱上了设计。


朋友圈发现的一张图,我们进行专题阅读的时候也产生碎片知识,如何将碎片知识系统化,用思维导图,画成一颗知识树。

马丁·沃尔夫:世界进步带来新挑战
上世纪70年代初,每名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略低于5。很多末日预言者警告人口增长会失控。如今,全球生育率下降到2.4。中国的生育率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全球范围内,人类平均寿命已经从1960年的53岁增加至2016年的72岁。如今中国人均寿命为76岁,与日本在1977年时的水平相同。巴西人均寿命与中国一样。印度为69岁。就连尼日利亚的人均寿命也从1960年的37岁增加至53岁。
对于全球冲突,新加坡国际关系专家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在他简明扼要的新书《西方输掉了吗?》(Has the West Lost It?)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警告。他表达的基本信息是:首先,西方之前赢了;其次,如今西方快输了;最后,西方必须适应现状。西方之前赢了,因为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科学和技术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社会学会了利用科技。这一课的直接结果是西方快输了,因为由全世界八分之一人口主导的时代即将结束。西方必须适应这一点,因为没有合理的替代选择。他坚持认为,西方——特别是美国——必须吸取的教训是,应大幅减少干涉并且大举增进合作。西方无法统治世界。它必须停止傲慢和往往十分愚蠢的干涉主义。

《纽约时报》:结束贸易战——应对科技领域紧张态势
已经清楚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令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坐立难安,而中美两国间激烈的贸易纠纷是美国试图控制中国的最后手段,而这一手段很可能带来负面后果。与其投掷炸弹、立场强硬,华盛顿应当把当下的形势看成是一个机遇,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与中国展开接触,并自省该如何加强自身的科技领域。

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李宏彬:中美贸易战会不会成为持久战
2013年,奥特尔、大恩和汉森三位著名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非常有争议的文章,试图用数据证实“中国制造”导致美国丧失大量工作机会,1991 至2000 年间由于从中国进口产品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数下降55 万,接下来的情况愈发严峻,在 2000-2007 年间就业数又减少了 98 万,千禧年前后十年里美国制造业总共失去 21% 的就业岗位。“中国制造”不仅对就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影响着工资水平:美国人每多购买 1000 美元的中国产品,美国工人收入就会降低 2.1%。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并不同意这篇文章的结论,但是这篇文章在美国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社会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历史上,每次中美贸易出现问题,美国企业界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站出来游说政府和国会,支持中美贸易。这次特朗普贸易战,相对来说,较少听到企业界出来反对贸易战,这是值得深思的。一种可能是“中国贸易冲击论”的势力强大,贸易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纠正巨大的收入差距的政治需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马凯硕:美国与中国的碰撞之路
在美国两所顶尖大学度过的三个月学术休假,让我领略了美国近几年来的对华态度,已经恶化到什么程度。如果中国决策者认识到这一转变的严重性(我已经就此提醒了其中一位高层决策者),就会了解到,他们过去20年对美国的冷静与理性政策,在未来20年可能不管用。国对中国的看法为何会变得如此负面,这需要一整本书来解释。但有一些原因显而易见。在未来10年里,中国将会在经济上超越美国,即使它不是民主国家。一些美国的有识之士告诉我,如果中国是个民主国家,他们可以坦然接受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在这里,仍有一些非理性思维在作祟:一个民主的中国必然更容易受到民粹和民族主义压力的影响,因此可能成为更加难以相处的合作伙伴。但美国依然被意识形态蒙蔽了双眼,无法看到一个遵循经济理性的中国所带来的好处。

Islamism In Malaysia: Politics As Usual?
Most importantly, Islamism projects through political parties. PAS, which remains strongest on the east coast, has downplayed ethnic chauvinism since the 1980s and has a readily activated,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mass base. However committed to Islamization, and despite vacillation under current president Hadi Awang, PAS has been a key proponent of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allying intermittently with other opposition parties to advocate for democratization, good governance, and social justice,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place of Islamization in these coalitions’ common platforms remained hazy and ultimately problematic.) Splinter-party Parti Amanah Negara (National Trust Party) now carries that reformist mantle as part of the latest opposition coalition; PAS plans to contest separately in elections due by August 2018. On the government side remains the behemoth UMNO.

不断变化的全球制造业格局:12个事实
事实1:高收入国家仍然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尽管目前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家。
事实2: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更高——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是所有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之和的两倍以上。
事实3:在过去20年里,不同国家生产率出现实质性差距,制造大国与其他国家的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
事实4:在出口方面,高收入国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五大制造业部门,中国有四个排名前列。
事实5: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在最近几十年持续下降,原因是服务业增长相对较快。
事实6:全球3/4的国家(包括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正在下降。
事实7: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变动趋势与增加值占比基本相同,但变动幅度更大
事实8: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基本上只是占比相对下降,而不是绝对下降。
事实9: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总增加值和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较低水平达到峰值,且达到峰值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事实10:高收入国家正在去工业化。
事实11:中等偏上收入工业化国家证实了“雁阵模型”,即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技能制成品转移。但中国除外,中国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事实12:除亚洲外,很少有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贸易生产或加工中表现出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一些南亚和东南亚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保持了其在劳动密集型贸易品方面的比较优势。


资源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中外法学
SOLAS